- 单勇;
在犯罪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数字技术与平安建设发生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催生出数字平安建设的丰富实践。数字平安建设蕴含着“一个中心管全面”的组织整合、“一个系统管场景”的智治优化、“一个机制管闭环”的流程重塑、“国家管平台、平台管用户”的体系更新等特征,形塑出以在线连接和算法控制为内核的整体智治模式,并通过综治平台和其他平台嵌入科层体系引发了数字科层的结构再造。整体智治模式和数字科层体系的形成,深刻推动了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治路径、整体智治的法治实现及数字帮扶机制的善治推进,以智治、法治、善治的交织融合保障犯罪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2025年05期 v.41;No.23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王瑞山;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治理。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改变着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现象方面,网络犯罪向数字犯罪演进,威胁着数字生态安全。犯罪原因方面,数字技术直接影响着犯罪机会,间接影响着个体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防治方面,数字技术的融入凸显了网络平台的关键作用,提升了犯罪治理系统的犯罪风险感知能力,改变了刑事司法活动的被动模式,便利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数字化使数字犯罪学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当下中国数字犯罪学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理念上要树立数字意识,适应数字社会犯罪学研究的新需求;二是研究选题上要以中国为观照,侧重数字技术对犯罪发生和治理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数字犯罪学知识体系;三是研究组织上注重研究人员的科际联合,聚焦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四是研究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实证研究;五是学术生态上要提升学科地位,完善公安政法院校的学术评价机制,提高犯罪学相关期刊质量。
2025年05期 v.41;No.237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婧;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度应用,正驱动着数字社会中犯罪组织模式发生转型。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演化为“弱结构—强协作”的组织模式,呈现出组织结构去中心化与灵活化、协作基础匿名化与去人格化、犯罪运行模块化与产业化等特征。依据生态位理论,数字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提升了犯罪组织的运作能力,使其能够借助信缘群体聚合、脱域协作、犯罪复刻等效应,实现犯罪生态位扩展、协作以及更替。犯罪组织模式的这一演变对现有治理体系构成多重挑战,具体包括弱化属地治理效能、导致治理主体碎片化以及加剧治理异步困境等。为有效提升新型网络犯罪治理效能,有必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实现治理节点的全球联动,明确多元主体责任并构建协同治理平台,同时秉持敏捷治理理念,有效防范和管控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
2025年05期 v.41;No.237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